崔群向其交底,说:前年放春榜三十人,岂非美田耶?夫人不同意此论,反驳道:若然者,君非陆贽相门生乎?然往年君掌文柄,使人约其子简礼,不令就春闱之试。
也就是说,世界上各种不同文明不会是同时产生、齐头并进、等量齐观的。以儒学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为亚洲文明也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正是由于中国历代儒学学者、儒学工作者和具有远见卓识的思想家、政治家,不断根据时代条件、历史使命和社会实践发展变化的需要,适时推动儒学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保证了儒学与不断前进的社会实践同在,与长流不息的文明之河共进。更不能以为自己的文明是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的,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从此轻视和鄙薄甚至排斥和打击别的文明,这种认识和做法是自取衰败之道。(作者为国际儒学联合会会长) 来源:人民日报 进入专题: 儒家 儒学 。儒学文化产生于中国,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和发展的主要源泉。在前进的速度和发展的水平上会有快慢、高低之别,以至于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曲折,就像波浪一样有波峰也有波谷。
刘德是一个具有儒学思想的人,《汉书》说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中欧文明、亚欧文明、东西方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历史都无一例外地证明了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周易》的思维方法,是一个以感悟为特色,在对事物整体把握的前提下进行辩证思维的方法论体系,它不仅承认矛盾对立的普遍存在,进一步确认矛盾对立的运动变化,同时又更深一层地揭示了:在一定条件下,阴阳矛盾的对立与相互转化。
下篇三十四,男女之始、夫妇之道也。学者认为,生生二字,前面的生表示大化流行中的生命本体,后面的生为生命本体的本能、功用与趋向。在注水过程中,那只盛满水的杯子由有变为无。就此,《彖》辞解释说: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易传·说卦》指出,昔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顺应人性、天命的规律),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顺应天道人德,适合事物义理)。而最为引人注目的,还是各类劳作着、休憩着的人:有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推演卦爻。

具有代表性的,一为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的论断: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人活在自然之中,即便是人的创造物、一切文明成果,也无一不是建立在自然根基之上的,亦即所谓自然造化内在目的的结晶。预支五百年生意,过了千年又觉陈。二者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有机的自然主义也好,一切生命体中最伟大的物体也好,核心理念,或者说基本出发点,是生存意识——主体的人和客体的自然世界,是命运的共同体,彼此同生共存,相依为命。它所强调的,乃是创新精神。有的刳木为舟,剡木为楫,断木为杵,掘地为臼,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而芭蕉松尾对花所做出的反应,则完全不同——他不想去摘取它,甚至连动它一下都不忍心,为了欣赏这朵花,他只不过是凝神细细望。
通过卦爻的推演,先民借物象以明人事,卜吉凶、定休咎、决去取,进而提出知几(见微知著,预测事势的玄机)、乘时(把握时机)的理念。化有多义,此处当指化育、生长。

否极泰来,脱《否》转《泰》,矛盾运动,生生不息,这是生活的辩证法。故生生者未尝生,其所生者即生。
变易为生命与生态系统提供了发展的基础与可能。有的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这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既形象,有趣,又理顺词达,很有说服力。意思是,东方邻国杀牛举行大祭(处于既济状态,祭祀十分隆重),不如西方邻国举行简朴的祭礼(禴祭是夏祭,五谷还没有丰收,所以礼仪简单),诚敬而合于时宜,更加经济实惠,更能得到神灵施降的福泽。不仅如此,《周易》更指出,运动变化是绝对的,而阶段性的静止是相对的。
看来,作为一部国学元典,《周易》确是彻里彻外地浸满了变化理念。我不懂得甲骨文,据有的学者考证:在甲骨文中,易字像双手捧一只杯向另一只杯中注水,后来简化了双手,只写作一只杯向另一只杯注水的形状,再后来简化为只剩下一只杯向外流水的形状,最终又加以简化,纵向截取杯的一半,失去了原形,最终被讹化演变为易字。
宋代理学家程颐指出: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六十四卦中第六十卦为《节》卦,专门阐明适当节制的道理。
不可挥霍无度,暴殄天物。概言之,即把握变化、变易、变通的规律。
化者,自无入于有者也,是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由此,我倒联想起宋代文人秦观的那句话:变者,自有入于无者也。生育是女性的特征,可见生物应该先具有女性,逐步演化,而再始有男性,从女性中分出。
《易》中卦象,往往代表着某一事物的演变过程,而卦里的六爻,则代表某个时期变化着的状态。《周易》第十五卦是《谦》卦。
此卦序排列,充分体现了辩证思维——《未济》后于《既济》的卦序显示,象征事业成功的《既济》卦,只是取得阶段性的暂时胜利,现实生活激励人们,应该再次卷起裤腿,准备重新涉险渡河,开始新的征途。卦辞:节,亨(节制,亨通顺利)。
在天覆地载之中,体现着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一体之仁,反映出我国古代先民敬天重德、仁慈博爱的思想精神。作为形成于三千年前上古时期的卜筮之书,一些神秘的砖块八卦所砌成的殿堂,《周易》留给后世人诸多疑问,那么,在其中究竟隐藏着哪些奥义? 生命之学 生生之谓易,这是《周易·系辞》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由潜伏而翶翔,呈现动态变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以说,《周易》揭示了宇宙万象发展变易的内在规律。在这里,卦象和现实中的人类生活联结起来,将生命作为天地间最可宝贵的本体加以研索。想要征服自然界的欲望和我们对它的敌视态度,使我们人变得盲目起来,我们看不到这样一个事实,即自然界的财富是有限的,终有枯竭的一天,人对自然界的这种掠夺欲望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而那只空杯则由无到有,体现了变易的意蕴。正如《系辞》中所言:《易》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周转六个虚爻)。
《系辞》有言:天地之大德曰生。这是以天人合德为核心理念的生态伦理最基本的内容之一。
大自然的运转变化,是卦爻演化的蓝本和赖以形成的基因。现代著名学者章太炎也说:变易之义,最为《易》之确诂。 |